世界一臺數控機床(銑床)誕生(1951年)。數控機床的方案,是美國的帕森斯(全名約翰·帕森斯)在研制檢查飛機螺旋槳葉剖面輪廓的板葉加工機時向美國空l軍提出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參加和協助下,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1951年,他們正式制成了一臺電子管數控機床樣機,成功地解決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復雜零件加工的自動化問題。以后,一方面數控原理從銑床擴展到銑鏜床、鉆床和車床,另一方面,則從電子管向晶體管、集成電路方向過渡。1958年,美國研制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
機床本身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所造機器的質量。衡量一臺機床的質量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要求工藝性好,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程度高,結構簡單,重量輕,工作可靠,生產率高等。具體指標如下:
1、工藝的可能性
工藝的可能性是指機床適應不同生產要求的能力。通用機床可以完成一定尺寸范圍內各種零件多工序加工,工藝的可能性較寬,因而結構相對復雜,適應于單件小批生產。機床只能完成一個或幾個零件的特定工序,其工藝的可能性較窄,適用于大批量生產,可以提高生產率,保證加工質量,簡化機床結構,降低機床成本。
按加工方式或加工對象可分為車床、鉆床、鏜床、磨床、齒輪加工機床、螺紋加工機床、花鍵加工機床、銑床、刨床、插床、拉床、特種加工機床、鋸床和刻線機等。每類中又按其結構或加工對象分為若干組,每組中又分為若干型;
按機床的適用范圍,又可分為通用、專門化和機床。
機床中有一種以標準的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少量按工件特定形狀或加工工藝設計的部件組成的自動或半自動機床,稱為組合機床。
您好,歡迎蒞臨中誠宇,歡迎咨詢...